猪链球菌病的防治方法

发布时间:2014-9-3 13:57:53

猪链球菌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菌,也是猪体内的常在菌,近些年来,由于各地中小猪场的盲目发展,环境污染的日异严重,链球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大。1998年7~9月江苏省人感染猪2型链球菌25例,死亡14人;2005年6~8月四川省人感染猪2型链球菌205例,死亡37人。

猪链球菌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传染病,发病猪临床表现为败血症、脑膜脑炎、肺炎、肠炎、皮下蜂窝组织炎、脓胞症、多发性关节炎,还可引起母猪的乳房炎、阴道炎、子宫内膜炎,及公猪的阴茎炎、包皮炎,导致母猪流产和不孕。

猪链球菌(荚膜抗原)有35种血清型(1~34型及1/2型),血清2型流行最广,对猪的致病性亦最强,其次是血清1型,其他可致使猪发病的还有3-5、 7-9和11、1/2型等。我国现阶段生产猪的链球菌疫苗中所含的菌群比较单一,所以尽管猪场每年都接种了疫苗,但是因链球菌引起的猪病在猪场还是常年不断,给养猪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。

一、流行病学特点:链球菌病的主要流行特点是一头猪可以同时感染多种血清型的细菌,尤其是猪场同时有猪II型圆环病毒(PCV2)和猪蓝耳病毒(PRRSV)存在,可提高链球菌的易感性,加重链球菌感染的症状和病变;患有链球菌病的猪,极易诱导其它病源的继发感染,这样一来,因链球菌引起的猪病临床症状极其复杂,给本病的诊断、预防、治疗造成一定困难。

1、易感动物:除猪外,牛、羊、马、犬、兔、鼠、禽类均可以感染。猪群中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。哺乳仔猪和断奶后的保育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。怀孕母猪以妊娠早期(40天胎龄)发生流产为主。

2、传染来源:主要是感染猪的鼻涕、唾液、尿液、粪便、血液、精液和流产死胎、胎水、胎衣、及污染的饲料、饮水和用具。

3、 传播途径:主要经过呼吸道、消化道感染,亦可经过损伤的皮肤及粘膜、脐带感染。也可通过公母猪交配相互感染。

4、 季节性:常年均可以发病,但以冬末初春多发,夏秋之交也因气候变化无常,容易引发此病。

二、临床症状:

根据猪链球菌病的临床表现,大致分为以下症状。

1、 急性败血性:链球菌病的急性败血性病例在规模猪场,多发生在育肥猪的前期和中期。潜伏期一般为1~3天,最短的在感染后的6小时发病。最急性的病例没有任何症状,病猪突然倒地死亡,或者表现精神高度沉郁、食欲废绝、体温升高到42摄氏度,3~5小时内倒地死亡,死前病猪的耳和腹下皮肤发绀;急性型病例精神萎顿,体温41~42摄氏度,呈稽留热,食欲减退或废绝,结膜潮红流泪,有浆液性鼻漏,呼吸浅表加快,1~2天内发生关节炎,跛行或不能站立,有的出现共济失调,伴有磨牙、空嚼和昏睡。全身出现败血症状,多数患猪的耳朵、四肢末端、尾根部、腹下皮肤出现紫红色的出血斑块,随后呼吸困难、心力衰竭,病猪一般在2~3天死亡。

2、 脑膜脑炎型:常见于断奶后的的仔猪和架子猪,规模猪场的发病较多的集中在断奶~80日龄左右的小猪,以40日龄左右的猪发病率最高,发病初期病猪体温升高到41摄氏度左右,拒食、便秘、有浆液性和粘液性的鼻漏,继而表现神经症状,步行蹣跚,转圈或前冲后撞,磨牙、空嚼、侧卧在地,四肢作游泳式划动,或头向后仰,呈角弓反张状,或出现阵发性四肢抽搐、痉挛,有时昏睡不醒。部分猪关节肿胀,爬行。当神经症状出现后,体温一般都降到常温,或者低于正常体温。由于病猪不能站立,逐渐发生四肢麻痹,不吃不喝,体质变的十分虚弱,如治疗不当,病程可拖4~5天或一周左右死亡。

3、 关节炎型:无论是规模猪场还是散养户,此类病例多发生哺乳期和断奶后两周内的仔猪,有的仔猪出生一周左右即发生关节肿胀,局部有热痛感,跛行,以前肢腕关节发病较多,也有后肢跗关节发病的。肿胀的关节若不及时治疗,可在5~7天发生化脓,局部结缔组织增生变硬,导致关节变形,不能站立,长期半立半卧,不得不淘汰。

4、 化脓性淋巴结炎型:多见于颌下淋巴结、咽喉和颈部淋巴结。表现患部肿胀,有热痛感,用手触摸发硬,可影响病猪采食、咀嚼、吞咽和呼吸。患病猪常伴有咳嗽、流鼻涕。经过一周后,肿胀的淋巴结化脓、软化,中央皮肤坏死,流出脓汁,全身症状逐步好转,最后局部愈合,病程2~3周。

5、 妊娠母猪早期流产型:链球菌可通过泌尿生殖道感染,引起子宫内膜炎,致使受精卵或40天内的胚胎不能在子宫内膜着床而流产。这种流产多发生在配种后一个月左右,流出的胚胎只有指头或花生米粒大小,有的母猪流产后立即自食不易被发现。流产后由于子宫内膜炎症继续存在,母猪经常从阴户流出脓性分泌物,如果不及早对子宫用药物清洗和治疗,则可造成母猪长期不发情,或配种后反复发情。怀孕中后期的母猪亦可因感染败血型链球菌而流产和产死胎。

三、病理变化:

死猪血液呈酱油色,不凝固或凝固不全。心外膜有出血斑点。肺膨隆,有大量出血点,严重的在隔叶上可见大量黑色梗死灶。肺小叶间质增宽,切面有大量血色泡沫或浓汁。脾脏多数肿大,脾的背面和腹面中央有大小不等的黑色梗死块,严重的半个和整个脾脏全部呈黑色梗死病变,这一特征最具有诊断意义。肝脏微肿,有瘀血斑,胆囊肿大,胆液粘稠。肾脏肿大,皮质和髓质部均有出血点。胃底粘膜出血或溃疡。脑软膜和脑实质冲血和出血。

四、诊断:

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可以作出初步的诊断。在临床表现上,体温在41~42摄氏度,个别病猪体温高达42.5摄氏度,呈稽留热。有关节炎、跛行,全身有败血症状,脑膜脑炎型有神经症状。本病最有诊断意义的是:血液呈酱油色,不凝固;心内外膜有出血点;脾脏肿大,中间有黑色的梗死灶;胃底部粘膜出血、溃疡。这些是其他传染病没有的特征性病变。 实验室的诊断是确诊的依据。在临床上还应与以下几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。

1、 猪瘟:体温升到40.5~41摄氏度,一般不会达到42度,临床表现全身颤抖,长眼屎,公猪包皮积尿,病初拉球状干粪,晚期拉污黑色稀粪。解剖病变:全身淋巴结暗红色肿大,切面红白相间,呈大理石外观;脾脏不肿,边缘有黑色点状和条纹状梗死灶,回盲瓣钮扣状溃疡。

2、 猪肺疫:临床上以呼吸症状为主,表现胸式呼吸、张口、伸舌、口流涎水或口吐白色泡沫;病猪狂燥不安,不停的在圈内转动,拱槽象要吃料喝水,但不吃不喝,或犬坐在地上张口喘气。解剖病变:大叶性肺炎,脾脏背腹面有黑色梗死病灶,但脾脏不肿大。

3、 猪丹毒:虽然体温升高,但耳、鼻端、四肢、皮下皮肤没有发绀现象。亚急性疹块型丹毒的病猪的皮肤上出现方形、菱形或不规则的疹块,脾脏肿大1~2倍,但无梗死病灶。解剖病变:慢性猪丹毒的病猪心瓣膜上有菜花状的赘生物。

4、 猪水肿病:主要发生在断奶后1~2月龄的仔猪。临床表现主要特点是头盖部、眼脸部、面颊部表现明显的水肿。解剖以胃、肠及肠系膜水肿为主。

5、 猪弓形体病:发烧呈稽留热,临床的特点是,发病早期猪象感冒,流清鼻涕、卧地昏睡、皮温不均。腹部皮肤有大片暗红色瘀血斑块。脾脏肿大2~3倍,无梗死灶,脾脏的背面有大量鲜红色丘状出血点。肠系膜淋巴结呈索状肿。

四、治疗:

青霉素、阿莫西林、头孢类、红霉素、磺胺类药物(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的抗生素)都可以用来治疗此病。但是临床上单纯的抗生素治疗效果并不明显。原因是病猪体温很高,呈稽留热,血液的酸度提高,加之高温引起大量的失水,致使血液浓缩粘稠,病猪体温调节失常,用退热药降了体温,病状仍不减轻。临床上采用磺胺类药物(磺胺嘧啶钠或复方磺胺对甲氧嘧啶)与5%的碳酸氢钠同时分别静脉注射比用其他抗生素肌肉注射效果好得多。但必须注意的是,复方磺胺类药物静脉注射一定要用灭菌注射用水作1:1的稀释,磺胺类药物静脉注射不要随意加量,必须严格按药品说明书上规定的剂量用药,超量用药对猪的肾脏危害很大。如是成年母猪,一次的注射量磺胺类40~50毫升为宜;5%的碳酸氢钠按每公斤体重1毫升就够了,如体温降到常温,就不要静脉注射了,应改用肌肉注射,每天用药1~2次,连续用三天。

对脑膜脑炎型的链球菌病猪,一定要有耐心,一般要坚持治疗5~7天,治疗有神经症状的病猪,应先用盐酸氯丙嗪1~2毫升肌肉注射,待安静后在、再用抗生素治疗,还应注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,对消除病猪的神经症状,改善新成代谢是有辅助性治疗的。对于卧地不起的病猪,应加强护理,满足食水,配合治疗,也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。 用青霉素溶液清洗公猪的包皮囊、不但能有效治疗公猪的包皮囊炎、阴茎炎,还可以减少母猪的子宫内膜炎。方法是将320万单位的青霉素钾稀释在200毫升生理盐水中,每次用100毫升药液注入公猪的包皮囊,连续使用三天。注意冲洗后两小时内不要配种。

五、防预:

各地区猪感染的链球菌血清型有较大的差异,所以链球菌疫苗的选择最好的是用本场病料制作的自家苗,其次是本地区生产的疫苗。具体方法如下:种公猪每年接种2次,每次3毫升;后备母猪第一或第二个情期过后接种疫苗3毫升,那么第二或第三个情期配种较合适;怀孕母猪产前20天和产后25天每次接种疫苗3毫升;仔猪的疫苗接种应根据具体情况:若母猪未接种,可在出身7~10天和35天各接种疫苗2毫升、若母猪已接种,就在出身后25天和40天各接种疫苗2毫升。

药物预防:由于疫苗的免疫效果的不确定性,规模猪场在疫病流行期间,应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药物进行防疫性治疗。药物的选择(每吨饲料添加量):阿莫西林300克、强力霉素400~500克,或用磺胺嘧啶钠或磺胺-5-甲氧嘧啶400~500克、TMP80~100克、碳酸氢钠400~500克。先锋霉素对败血型链球都有较好的疗效,在上述药物治疗无效时,可以改用。 加强猪场的饲养管理,加强环境卫生,注重消毒,灭鼠灭蚊蝇,是控制猪场链球菌病流行的重要措施。(作者:华农恒青养猪技术顾问、高级兽医师-邓尚宪)